像我这样抠门地生活

很喜欢廖一梅一本书的书名《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本文标题借鉴于此。

省钱

极简的第一个理由是省钱。工作的头几年,每到年底就会发现这一年下来往往没什么积蓄,这一方面是因为刚毕业起薪较低,另一方面也是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消费没有节制。

当时我所工作的城市上海是一个高消费的城市,我所在的广告公关业也是一个比较物质的行业。为了更好地融入环境,或多或少都会被环境影响,尤其当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吃好用好时,如果我没有那些,总觉得低人一等。而消费同样档次的商品,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不至于太过格格不入。

为此我尝试了买买买,但可能本质土鳖,我觉得柜台里闪闪发光的商品,一旦拥有就稀疏平常了。

更何况,拥有了这些,就可以让人跻身“上层阶级”了吗?有没有可能:“拥有名牌 = 美好生活”只是一个虚妄的假象?

可能只会让人表面看起来不错,本身实力上的差距是没有办法靠一个包/一身行头/一辆车来快速弥补的。

“拥有”不一定让人快乐,可消费欠的花呗/卡债却真实血腥。等到发工资,还完一圈卡债,可能所剩无几,不由让人怀疑:到底是帮谁打工呢?

到了年底,看着扁扁的荷包会很怀疑人生,思考这一年我 TM 到底瞎忙啥了?怎么啥也没落着啊?光给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呢?

如果算一笔账,会发现很多消费都是不必要的。

再多口红,嘴巴只有一个。再多护肤品,脸只有一张。再多衣服,常穿的不过那几件。再多包包,利用率高的只有那几个。再多鞋子,脚只有一双。

假设每年花 5k 冲动消费,购买一些可有可无的商品,它们的利用率可能很低,有些甚至没拆封,一直在角落吃灰。

可是如果用这笔钱来投资理财呢?

如果购买银行年化 4%一年期理财,收益=本金 × 年化收益率 × 投资天数/365 = 50004%365/365 = 200 元。

如果基金定投,今年沪深 300 上涨了 18.25%,一年下来,收益大约是 500018.25%365/365 = 912 元。

不需要牺牲生活品质,只是少买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放家里吃灰,先用这笔钱去理财,利息就够喝一壶的了。再叠加复利效益,每年节约 5k,5 年/10 年/20 年后……就攒出自己的小金库了。

如果再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让人掏空腰包/吹得天花乱坠的商品,从逻辑上来说不一定站得住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钻石”。

学过中学化学的都知道,钻石是“碳元素”组成,它的本质与“煤炭”没有区别。除了美观,钻石最大的特性是坚硬,可以用来切割玻璃。问题是我们又不是玻璃工人,要切玻璃的东西干啥?

你说用来投资,可是张雨绮小姐姐说了,碎钻不值钱的。扪心自问一下,究竟谁会去变卖小碎钻呢?还是说“一颗永流传”给下一代,世代切玻璃?

你说钻石很贵,可以用来证明爱情,“爱我就给我买钻”!可是比钻石贵的东西多了去了,那些可能更实在。

你说好看,可能是吧,可是好看的东西多了去了,不一定要花个万把块戴手上,这也不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还得搬砖呢,多不方便啊。

类似“钻石”的案例比比皆胜,仔细想一想,我们所追求的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究竟哪一些是被包装出来的?是“幸福的泡影”?哪一些才是真实的?是真正重要的呢?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方便跑路

极简的第二个理由是方便跑路。如果你搬过家,应该懂我的点在哪里,搬家打包简直太可怕了。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拎了一个 24 寸的行李箱去上海,家里给我寄了 2 个包裹,再采购一些东西,日子就凑合过了。离开上海的时候,尽管没买太多东西,还是有六七个大箱子。

后来出国留学,两个 28 寸的行李箱装了全部家当,转眼一年多的时间,搬家的时候行李不知不觉又有四五个箱子的量。

这些行李中有些是生活必需品,另一些是斥巨资买的家当,因为比较贵,不舍得处理掉,到哪里都带着,也是一种累赘。

当拥有的越多,束缚也就越多。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鬼子进村,金银细软多的人,收拾家当跑路的速度都要比别人慢些。

对喜欢旅游经济不太宽裕的人来说,极简的另一个好处是“省行李额度”。今年 2 月份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泰国,我们买了廉航机票,机票价格里面不包括行李额度,需要另行购买。

10 公斤行李 200+元,20 公斤 400+元,30 公斤 600+元,一个档位差 200 元,虽然不算多,但也不少。如果没有那么多东西,不仅省行李额度,还可以拖着行李箱到处溜达,不用抗箱子到吐血,这点相信爱旅游的朋友们都有体会。

由此我在想一个问题:当我们购买物品时,究竟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或者说“拖累”)我们?

环保

极简的第三个理由是环保,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环保”这个话题?我个人是非常关注的,最关心的是“资源浪费”和“塑料污染”。

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柜子是专门存放用完的草稿纸,攒着变卖废品总能卖个块儿八的,因此我特别见不得浪费,即便被浪费的东西不属于我,我也觉得这样不好,资源有限,“物尽其用”才是物品最好的归宿。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分道扬镳,很多东西都带不走就直接扔掉了。我记得当时在宿舍的旁边,棉被褥子还有各种废弃品堆成了一座山,差不多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当时就觉得好浪费啊,那些东西很多都是好的,可以继续使用,丢掉太可惜了。

还有上班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午餐都是外卖解决,每次过了午休时间,垃圾桶里的外卖盒堆到都要溢出来。这些外卖盒/打包袋,还有网购的快递袋,要花多少时间才能降解呢?

它们被生产出来,生产过程本身就会产生一些污染,生命周期也极其短暂,大多数只使用一次就丢弃了。虽然便利了生活,可是却要花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为了一时的便利,我真的有资格制造那么多的垃圾吗?

而我所制造的垃圾,所造成的污染,背后承担后果的人往往不是我,而是社会食物链下游的人,是大自然,是下一代乃至下下下代。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为了一时的私欲,让别人来承担后果,人活着,或许不应该那么自私,我这辈子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多么有价值的人,但至少不应该成为一个只会制造垃圾的垃圾。

也看过一些报道,塑料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

一些塑料制品被动物吞食,或纠缠在动物的身上,直接造成动物的死亡。

一个更严肃的真相是:塑料只能被分解为更小的颗粒,被制成次一等的塑料产品,却没有办法 100%自然降解。

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塑料微粒被动物吞食,最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另一些时候,我们直接吃着 喝着 呼吸着塑料,塑料微粒藏在蜂蜜/啤酒/食盐中,存在于护肤品中被皮肤吸收,存在于空气中顺着呼吸道被吸入……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在 BBC 中文网《谁吃谁:人吃塑料还是塑料最终吃掉人类》报道一文中,“科学家对全球 9 个不同国家 250 瓶瓶装水进行的最大规模检测,发现这些所谓名牌瓶装水普遍含有塑料颗粒。

美国一家名叫 Ormedia 的调查媒体机构对全球各地 14 个国家的自来水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 83%的自来水样品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科学家们也已经在人体粪便中发现了塑料,虽然目前没有定论说塑料微粒会对健康带来怎样的后果,但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凡此种种,假如我不知道也就算了,可是既然已经知道了,我就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者的原因。

精简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为环保尽自己小小的一分力,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在良心上会比较安稳。

2016 年在豆瓣极简小组开了第一个帖子,每年也有制定一些极简小目标,到现在已经极简四五年了,说不上做得有多好,但是通过极简,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逐步建立起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将从极简财务/衣橱 等角度来分享我个人的极简方法。

Discussion 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