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书的建筑师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五期“好酷的人类”。
本期嘉宾是一位我非常钦佩的老师,2019年我通过一篇文章“贸易战的本质”认识到这位老师,因为文章鞭辟入里,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必定有着广博的知识面,因此我试着联络了这位老师。
你知道的,越厉害的人一般越忙碌,不会理睬我这种小瘪三。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很快通过了我的好友申请,把我拉到一个群,群内都是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
接下来会是一个传销或者微商故事吗?
并不是。在这个群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都心系天下,会谈古论今交流思想,而随着在群里插科打诨的时间越长,我越发现这位老师是一个“宝藏”。
他好像是一个“万事通”,真正的博古通今,对政治历史世界格局都有着独到的看法,一言不合就给大家分享书单,家里有一整面的书墙,目测几千册藏书,似乎全部看过,没有知识盲区。
而且似乎24小时在线,不是分享深度长文新作(几千字那种),就是分享摄影作品,有时候是分享自己写的毛笔字,自己画的素描,自己刻的章子,甚至是自己写的古诗。
我十分疑惑:难道大牛都不睡觉的吗?而且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技能?每一样都如此精通?
更让人羡慕的是,他在北京住豪宅,开豪车,坐拥如花美眷,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女儿,人生赢家大概不过如此吧,用比较世俗的观点来看,是一枚实打实的“成功人士”,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自己挣来的。
他也是我接触过的最有涵养的人之一。我想如果换做任何其他人取得这些成就,可能早就飘到天上去了,但他无论何时都非常谦逊,不厌其烦地给大家公益科普,纠正谬误,十分让人佩服。
前一段时间,我试着邀请老师来到“好酷的人类”专栏做客,我不确定能不能邀请成功,因为这是一个这么微小的平台,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居然答应了。这期专栏也不像往期一样由嘉宾口述我来撰写,而是我给到采访大纲,老师亲自撰写。
我们主要围绕着老师的职业(建筑师)展开,聊到了创业、财务自由、读书、如何建立知识体系,以及一些人生经验分享。
老师的写作风格比较平和,没有自我吹嘘和过度夸张,但我认为字字珠玑,值得一读,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可以从中有所收获。那么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Q:是否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您的职业发展历程?一共经历过几份工作?工作内容分别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收入情况大概是什么样的?
我是建筑师,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八年以后就出来自主创业了。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开发商服务,做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有时候也会有酒店、办公、商业,也会有一部分城市设计的内容。
建筑师也分行业,施工图设计师要了解工程规范、做法,管“实现”;方案设计师要懂得人的行为规律、生活方式、人体尺度,要有基本的美学素养,在做一些有挑战的项目的时候,还应该了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延伸到规划和城市设计范畴,还要了解城市相关的经济、交通、工商业发展、政策等等。
我刚工作的时候收入很低,年薪也就四五万,工作五年以后涨到十来万。自主创业以后,收入就不确定了,往往会随着市场情况涨落,前些年市场好的时候年收入在百万左右,遇到市场不景气,也只能拿到五六十万,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许还要倒贴钱,这就是创业的风险了。
Q: 从事这份工作最有挑战性的地方是?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
具体的设计项目每个都有不同的挑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要满足政策、规范,有的项目还要兼顾公众利益,在重重限制条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最有挑战性的。在大家都无计可施的时候,找到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那个时刻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了。
Q: 有没有什么比较引以为傲的作品?
我们一般建筑师很难成为“大师”,成名成家的人物其实屈指可数,所以绝大多数建筑师终其一生都不会有机会接到足够引以为傲的委托,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建筑师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自然也有不少所谓的“作品”,但还真没有值得拿出来骄傲的,大部分是服务客户,以客户利益和价值为导向的“行活”。如果说有“引以为傲的成绩”,可能是我这些年也在有高校带学生,做讲座,传播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社会学角度的城市规划理念,确实也影响了不少人,这比几个建筑项目有意义的多了。
Q:为何创业?创业与在企业工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是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自由。创业最大的福利就是获得了自由,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风险。
创业是有风险的,也不适合每一个人,在很多时候也未必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在我们的社会里,打工人的自由更少,所以创业适合对“自由”的需求更强烈的人。
Q:您觉得取得如今的成绩,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不敢说自己是成功人士,也不敢说有了什么成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爱好读书的建筑师。
当然,我对我现在的人生还是满意的,如果这一点可以算“成绩”的话,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有挺旺盛的好奇心,偶尔积极的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真诚的与别人分享,这个过程带给我很多快乐。
Q:您实现了财务自由吗?在您的观念中,实现财务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据说“财务自由”的定义是:不依赖工作的资产性收入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这其中有两个变量:一是资产性收入有多少,二是日常生活所需有多少。
我现在实现“财务自由”了吗?认真想一想:如果我不去上班,当然也有股权收入,也能满足生活所需;但是按我们的职业特点,合伙人不工作,公司恐怕就走下坡路了,所以,恐怕我还没有充分的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的真正意义是:因为你不再需要钱了,所以你的工作可以不再以“挣钱”为目标,这一点会让你获得非常大的自由,一下具备了非常多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确实拥有了挺多的自由。也许“财务自由”最大的矛盾是:在实现之前,你要把挣钱作为目标;实现之后,你要抛弃这个目标(否则你仍然没有“自由”),这个没有那么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挣钱是有惯性的,很难停止,“赚钱”很容易就成为目的本身了。
如何实现财务自由?这也许是最关键的问题,但实在不是我擅长的领域,有很多投资理财专家负责。我的一点体会是:越年轻的时候,可以忽视这个问题,不要去关注K线的布朗运动,要优先投资自己,人是主要矛盾,是最大潜力的投资品。
Q:工作之余,您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技能点很多,比如书法/围棋/摄影/绘画,如何兼顾这些兴趣爱好?在时间管理方面,有没有什么心得?
我有挺严重的拖延症,而且我认为拖延症是一种自我保护。老实说,我也没有什么时间管理,没有计划,没有表格,一切全凭兴趣,既然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想起来的时候再去鼓捣一下,似乎也没啥不可以。
Q: 您的知识面非常广博,大概一共有多少藏书?读了多少?
北京的家里有五六千册左右,除去专业书后有三千多册,读过大概三分之一的样子,但每本书买来后我都会翻十几分钟做略读,主要是目录和各章节梗概。
Q:现在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是:比较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您是如何做到静下心来读这么多书的呢?
对我来说,读书不是一件要克服某些困难去达到的“目标”,受好奇心驱使,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愿意去买书翻书,还要去检索,说到底还是先有“好奇心”。
Q: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有,写出见地深刻的文章的呢?
也只有多读书,搭建知识体系,形成一套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持续阅读来填充、完善和修正这个体系。社科、自然科学科普、历史,应该是这个体系的基本骨肉。
桐城派所谓:义理、考据、辞章。其实就是“文史哲”,我们再加一个自然科学。
Q:最想要和年轻的小伙伴分享的3个人生经验?
一.好身体是最宝贵的奢侈品。另外随着年龄增长也会发现,容貌和身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
二.时间也是奢侈品,多花时间在值得的人身上。
三.现在是终生学习的时代了。“衰老”不是指年龄和身体,是“顽固”“成见”和“拒绝新知”。
Q:未来的理想目标?
希望疫情今年能过去,世界和中国都能再开放一些;希望公司今年业绩能有保障;希望亲人朋友身体都好;希望今年多读几本书,能安排计划好的旅行。
写在后面:不难发现文中有几处“凡尔赛”,可能这就是大牛与我等凡人的差距吧XD
感谢老师的无私分享,虽然不及大神,吾辈也当自勉。
Discussion and feedback